这几天,室外阳光正好、春暖花开,疫情防控也不断有好消息传来:截至16日,除湖北外,全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连降;我区已连续两天没有确诊病例出现……此情此景,难免让一些人产生松懈情绪。
从理论上讲,这种现象很好理解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,在长时间的心理压力面前,人们不但难以保持高强度应激状态,久而久之,还会激发一种“心理纾解”机制,对信息进行自我解读和自我证明,以此来恢复旧有心理平衡。仔细算算,自疫情暴发至今,已有近一月时间,长时间的高强度作战,很容易让一些奋战在一线的防疫人员感到疲惫,不自觉地产生“松一松、歇口气”的意愿。再加上这段时间各地各部门在疫情防控中不断压实责任、强化措施;基层干部严防死守、筑牢防线;广大群众积极响应、坚定支持,防疫战线捷报频传,诸多让人心喜的好消息也容易让“宅”在家里的人们,做出“病毒并没有多了不起”的心理解读。
但是,从现实来看,这种思想却很危险,实在要不得!
毕竟,病毒蔓延仍在持续,防控形势依然严峻,无论是从中央的要求看、从自治区的部署看,还是从疫情的走势、实践的经验看,一切“好转”都言之过早,现在也远未到“马放南山、刀枪入库”的时候。尤其是面对当前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流动和可能增加的传染风险,更不能产生侥幸心理、麻痹思想和松劲情绪。思想麻痹、放松警惕,只会给病毒可乘之机;沾沾自喜、虎头蛇尾,思想上首先“缴械投降”,导致行动上放松了从严从紧从实的要求,我们前面为疫情防控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很有可能功亏一篑,给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增添一些不确定因素。
因此,越是战疫关键时刻,越要保持头脑清醒;越是捷报频传,越要提防麻痹侥幸思想;越是曙光在前,越要咬紧牙关、坚定信心、战斗到底。当此疫情防控最吃劲、最关键的时候,只有上紧思想发条、拧紧思想“螺丝”,正确充分认识当前疫情发展的形势,始终绷紧防范这根弦,才能消除失控的焦躁、保持可控的定力,克服消极的情绪、保持积极的进取;只有摈弃速胜幻想,做好长期应战准备,时刻处于“战时”状态,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,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,从最坏处着想、向最好处努力,才能抓住时机、主动作为、科学防控、务求实效,以更坚定的信心、更顽强的意志、更果断的措施,坚决有力遏制疫情蔓延扩散,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处于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当如此,“宅”在家里的人们也当如此。因为,唯有每一个人都咬一咬牙,鼓一鼓劲,拧紧思想“螺丝”,把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坚持下去,把防范意识贯彻下去,保持住防疫作战的好状态,我们才能最终迎来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。